《半个喜剧》观后感
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,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?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。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半个喜剧》观后感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半个喜剧》观后感1很多人不知道,早在《驴得水》话剧面世4年前,中戏研究生刚毕业的周申和刘露就创作了另一部话剧《如果·我不是我》。《半个喜剧》正是改编自这部话剧。
当时的《如果·我不是我》展现了初入社会的80后,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,也是周申和刘露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时隔20xx年,此番的电影版在人物和主题上与话剧版有了本质的不同:理想的部分被弱化,由爱情、友情、亲情引发的“底线”话题被凸显,同样对应了两位导演现下的关注点。
虽然片名已改为《半个喜剧》,《如果我不是我》仍然以另一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,成为影片的主题曲。
这首歌是话剧版的原创歌曲之一,由音乐总监樊冲和周申共同创作。孙同的角色身上有不少樊冲的影子。樊冲还在电影中客串了彩蛋中的录音师。
《半个喜剧》观后感2《半个喜剧》是部爱情喜剧片,但我想说说电影里的父母们。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孙同的妈妈,为儿子计的一个北京户口和一份稳定的工作。莫默的妈妈,为女儿计的是一个老公,一个未来能陪伴她照顾她的男人。莫默的爸爸只出镜了一次,但我影响最深。在莫默失恋的时候,莫爸爸什么都没说,只是拿了一罐啤酒放在女儿面前。
这里 ……此处隐藏1881个字……出分场纲,我们演员让自己和角色生活在这个情景里面,然后做很多即兴练习,自然流淌出来的台词就形成了我们的剧本。”任素汐对我们描述道。
排练中会有很多电影中没有的情景,但都可以帮助演员进入角色,互相形成默契。在任素汐看来,排练过程也像是写“人物小传”的过程,甚至比小传还要丰富。
吴昱翰如此形容排练的过程,“就跟相声一样,我搭一嘴,你搭一嘴,就会越搭越多,这个东西就好玩了,自己去憋是很难的。”
关于排练是“话剧遗留习惯”,不应该是电影流程的质疑,周申表示,他们的排练,其实就像王家卫喜欢的“即兴”,“只不过王家卫比较有钱,能在现场即兴。我们只能在排练场。”
《半个喜剧》观后感8影片中讲述了想摆脱单身的大龄剩女莫默、在婚前还撩妹的郑多多,从没谈过恋爱的孙同,出轨、隐瞒、误会、巧合引爆一出闹剧,前半段笑点还挺密集的。孙同从没谈过恋爱,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大学喜欢的高鹭跟兄弟在一起,更可悲的是明知道兄弟出轨还要帮忙打掩护,没办法人在屋檐下又是好兄弟,还靠着他才有工作指望他落下户口。闹了一出好不容易谈了对象,又被兄弟逼分手。北漂一族的难,在于工作在于户口在于没有丰厚的家底,好像所有的妈妈都是一切为了你好,所以也跟着逼他分手,装病撒泼进医院。而她莫默好像是现实社会中的一股清流,一面明镜,直来直往,连对行长都是快口直言,受不了世俗虚伪的一切,所以她才成为孙同心中最后坚守自我照亮人生的光线,尽管也曾迫于境况屈膝后退,终究还是突破自做出艰难但对大家都好的决定。
也许,一个人,如果想要去做些什么,想要去追寻些什么,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,那么往往只能不管不顾地去做,去对抗外界的声音,困难的阻挠,才能够“方得初心、不忘始终。